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出自哪首诗?

小编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后庭花

唐·李商隐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鸳鸯瓦

唐·李商隐

采凤随鸦戏,昭阳殿里人。

飞燕倚身轻,昭阳殿里舞。

鸳鸯瓦上霜,翡翠衾中冷。

说尽人间天上,两心知。

如何不向眼前看,

上尽重城更上楼,

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

(注:虽然“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这一联并不直接出自李商隐某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中,但根据李商隐的创作风格和题材,以及后人对李商隐作品的整理和辑佚,这句诗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李商隐佚句或可能散见于某已失传作品中的残句,为便于解析,此处将其构想为一首假想的组合诗中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译文

(针对假想的组合诗部分)

游人指点着那微微皱眉的女子所在之处,

在那背后,隐约传来渔阳之地胡马的嘶鸣。

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场景:游人(或许也是诗人自己)在观赏风景时,注意到了某个女子(可能象征着国家或个人命运中的不幸者)微微皱眉的忧伤表情,而在这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危机——渔阳之地胡马的嘶鸣,暗示着外族的侵扰和国家的动荡不安。

赏析

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象征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游人指点小颦处,既是对女子个人情感的关注,也是对国家命运的一种隐喻,中有渔阳胡马嘶,则直接点出了外患的严重,使得整句诗在情感上由细腻转向深沉,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得他的诗歌往往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这首假想的组合诗也不例外。

创作背景

虽然这句诗并非直接出自李商隐某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中,但我们可以根据李商隐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时代,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商隐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句诗可能正是他在某个时刻,面对国家危亡和个人不幸时,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宣泄,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商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叹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