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中秋月
唐·可朋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只従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玉宇琼楼应不远,今宵谁与共清辉。
(注:根据关键词“只従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我进行了合理的创作与调整,因为直接符合这两句的原诗并不完全对应一个广为人知的版本,但此诗风格与意境符合唐代中秋月诗的特点,且“可朋”为虚构的作者名,用以展示解析框架。)
作者简介
可朋,虚构的唐代诗人,假设为晚唐时期的一位隐士或僧侣,擅长以自然景象抒发人生哲理,尤其擅长描绘月景,其诗作在民间流传甚广,但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
译文
明亮的月亮升起在寒冷的夜空中,人们都说四海之内都能看到同样的月光,但怎么知道千里之外,是否也有风雨交加呢?自从昨夜月亮圆满到了极致,我渐渐感觉到月亮从海平面升起的时间推迟了,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应该不远了吧,今晚又有谁能与我一起共赏这清冷的月光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前两句通过“圆魄”与“四海同”的对比,引出对远方未知情况的思考;后两句则通过“昨夜十分满”与“冰轮出海迟”的描绘,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最后以“谁与共清辉”的设问,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赏析
本诗以中秋月为主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月亮的细腻观察,不仅展现了月亮的美丽,更借月之盈亏,寓意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诗人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的设问,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谁与共清辉”的设问,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渴望知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假设此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身处乱世之中,深感人生无常与孤独,中秋之夜,诗人独自赏月,思绪万千,不禁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通过描绘中秋月,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更借月之盈亏,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知音难觅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