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游山有感

宋·辛弃疾

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

平生剩有寻幽兴,老去空余惆怅颜。

落日孤城寒笛外,秋风万顷白鸥间。

何人为我宽愁思,且醉樽前看远山。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想要排解心中的烦闷,难道没有如罗带般蜿蜒的水流吗?想要割断心中的愁绪,还有那如剑铓般锋利的山峰,我一生中剩下的只有探寻幽境的兴致,但到老去时,脸上只剩下惆怅的神色,落日余晖映照下的孤城,在寒笛声中更显凄凉;秋风中,万顷白鸥飞翔,我却独自徘徊,谁能为我宽解这满心的愁思呢?姑且让我在酒樽前沉醉,遥望那远山吧。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愁绪,以及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奈与自我宽慰,诗中“罗带水”与“剑铓山”既是实指,也是象征,分别代表了诗人寻求心灵慰藉与排解愁绪的方式。

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游山有感》以游山为背景,实则抒发了他对人生、对国家、对理想的深沉感慨,诗中“击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铓山”两句,以自然景物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自嘲,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以及面对人生无常时的自我宽慰,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但多次遭到朝廷的排挤与打压,晚年更是闲居江西上饶等地,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游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人生、对国家、对理想的复杂情感,在诗中,他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自我宽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