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曾向钱塘观海潮,万山攒动两山高。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飘。

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

雷轰电掣云滔滔,溅起波澜盈丈高。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针对“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两句)

曾经大雪纷飞,积雪深至腰间,却未能将我掩埋致死;如今那积雪已化作两条苍龙般的江河,奔腾不息。

释义

这两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雪之大、雪之威,以及雪后江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庭雪到腰”形容雪之大,积雪深至人的腰部;“埋不死”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极端自然环境的坚韧与不屈;“如今化作两苍龙”则是对雪后江河奔腾如龙的生动描绘,寓意着自然力量的伟大与生命的顽强。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诗人以雪为喻,表达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困境过后生命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通过“化作两苍龙”的描绘,诗人也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伟大与生命的顽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创作背景

苏轼的这首诗《观潮》是在他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作,钱塘江大潮以其壮观的景象闻名于世,苏轼在观赏过程中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两句,可能是诗人在回忆或想象雪后江河奔腾的景象时所作,用以表达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赞美,以及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这两句诗在苏轼的《观潮》中并不连续出现,且可能经过了后人的整理或改编,但它们仍然能够展现出苏轼诗歌的豪放与深邃,以及他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