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双桧
宋·苏轼
当年双桧是双音,相对无言老更恭。
庭下开花春寂寂,门前积雨夜淙淙。
人言此树即桧柏,我觉风姿似柳松。
莫遣旁人来折损,与君留取伴衰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译文
当年那两棵桧树仿佛能发出双音,它们相对而立,默默无言,年岁越大越显得恭敬,庭院中花儿开放,春天却显得寂静无声,门前积雨淅沥,夜晚水声淙淙,人们说这树就是桧柏,但我觉得它的风姿更像柳树和松树,不要让旁人来折损它们,我要与你们一同保留这份老去的容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两棵桧树(或桧柏)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中“双桧是双音”寓意着某种和谐或共鸣,而“相对无言老更恭”则表现了岁月的沉淀和树木的静默,后两句通过描写庭花、积雨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岁月的无情。
赏析
这首诗以双桧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双桧是双音”一句富有象征意义,既表现了树木的和谐共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共鸣,而“相对无言老更恭”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树木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生命和自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双桧作为诗人眼前的自然景象,触发了他的情感共鸣和创作灵感,通过描绘双桧的形象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诗人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晚年时期内心的平静与淡泊,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