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霜净云收尽,江空月自明。
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
(注:“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并非王勃《蜀中九日》原句,此处为创作需要而构造的情境,但整体风格与王勃的诗意相近,故以此背景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聪敏好学,六岁能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其诗文革新初唐浮艳诗风,对后世颇有影响,尤擅五言律诗和绝句,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独自登上望乡台,身处异乡的他乡之席,手捧送客的酒杯,早已厌倦了南方的艰苦生活,为何鸿雁还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勾起我的思乡之情?霜降之后,天空变得清澈,云彩消散,江水空阔,月亮自然明亮,遗憾的是,在这蜀山之上,你未能与我相见,但愿有朝一日,我们能携手共饮郫筒美酒,畅谈人生。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前两句通过“九月九日”和“望乡台”点明时节与地点,后两句则通过“人情已厌”和“鸿雁那从”表达了对南方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向往,最后两句以“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作为情感的升华,寄托了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愿景。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景,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诗中“霜净云收尽,江空月自明”一句,以景寓情,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美丽,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苦,而“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使得全诗情感更加饱满。
创作背景
虽然“所恨蜀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并非王勃原句,但我们可以假设这首诗是王勃在蜀中任职或游历期间,于重阳节所作,当时,王勃身处异乡,远离家乡和亲友,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怀念,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他登上望乡台,远眺家乡方向,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勃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