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自断天休问,白发年来渐不公。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宋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附加非直接相关但常被引用的名句)

此身自断天休问,白发年来渐不公。

(注:“此身自断天休问,白发年来渐不公”并非直接出自辛弃疾的上述《鹧鸪天》词中,而是后人根据辛词风格及意境,可能融合或化用了辛词中的意境与情感所创作的句子,用于表达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感慨,为符合题目要求,以下分析将基于这一假设情境进行。)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词作情感激昂,内容广泛,多抒发爱国热情,批判投降主义,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沉郁为主,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基于假设情境下的翻译)

我这一生早已决定不再问天,任由命运摆布,只是近年来白发渐增,命运似乎对我越来越不公平。

释义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不屈与无奈,以及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深深感慨,诗人以“此身自断天休问”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接受与超脱,但“白发年来渐不公”又透露出对时光流逝、机遇未至的无奈与不平。

赏析

这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前半句“此身自断天休问”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坚韧,他似乎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不再向天发问,体现了对命运的深刻理解和自我和解,而后半句“白发年来渐不公”则笔锋一转,以白发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无奈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这种对比使得情感更加鲜明,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情境下的创作背景分析)

这句诗可能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此时他虽心怀壮志,但多次被朝廷排挤,未能实现其抗金复国的理想,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深感自己已力不从心,对命运的无奈与不平逐渐加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句诗,以表达自己对命运的接受与抗争,以及对年华老去的深深感慨,这句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许多有志之士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抱负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