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的解释

风云7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吴歌》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

今春蚕老已无丝,空有残丝三两头。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时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今存诗1900余首,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著作传世。

译文

希望我能有一箔千两的蚕丝,缫丝之后得到蚕蛹来喂养你的小蚕宝宝,但今年春天蚕已经老了,不再有蚕丝了,只剩下两三头的残丝。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蚕丝和蚕蛹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艰辛和希望的复杂情感,首句“愿侬一箔千两丝”表达了诗人对于丰收的期望,希望能够有足够的蚕丝来生活,但次句“缫丝得蛹饲尔雏”又揭示了蚕丝背后的艰辛,即缫丝之后得到的蚕蛹还要用来喂养小蚕,生活并不轻松,后两句则通过今年春天蚕老无丝、只剩残丝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

赏析

这首诗以蚕丝和蚕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艰辛和希望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于丰收的期望和喜悦,也有对于生活艰辛的无奈和感慨,诗人通过蚕丝和蚕蛹的关系,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生活与希望之间的复杂联系,诗中的语言简练明快,节奏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范成大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江南水乡,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艰难和不易,在宋代时期,蚕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但农民们的生活却十分艰辛,诗人通过这首诗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中提到了“愿侬一箔千两丝,缫丝得蛹饲尔雏”这一经典名句,但整首诗并非完全围绕这一名句展开,在赏析和解读时,需要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理解和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