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史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由来留连多丧国,宴安鸩毒因奢惑。
岂见长城万里在,但闻汉武穷兵黩。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多。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纵观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与君主,成功都源于勤俭,衰败则起因于奢侈,自古以来,因为留恋享乐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事例很多,贪图安逸享乐就像饮鸩止渴,最终会被奢侈所迷惑而招致祸患,哪里还能看到当年巍峨的万里长城,只听到汉武帝穷兵黩武,导致国力空虚,不需要再登上新亭眺望远方,感叹山河破碎,因为现在的情况比过去更加糟糕,流泪的人也更多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指出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诗人列举了历史上因奢侈而亡国的例子,警示后人要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他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和担忧。
赏析
这首诗以史为鉴,深刻揭示了勤俭与奢侈对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影响,诗人通过对比和举例,使论点更加鲜明有力,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在结构上,这首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使得整首诗浑然一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忧,他通过回顾历史,总结了国家兴衰的经验教训,希望统治者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勤俭治国,避免重蹈覆辙,他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和不满,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的警觉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