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榆。
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寄一区。
篱边菊色愁烟露,竹里泉声伴寂寥。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裾。
作者及朝代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交往唱酬,名重一时,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不乏佳作。
作者简介
皎然一生崇佛好茶,与茶圣陆羽为挚友,其诗文亦与茶有缘,风格闲适淡雅,语言清丽简远,对后世颇有影响,他的诗歌理论也颇有建树,主张为诗应“情在言外”,强调诗歌的含蓄之美,对后世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榆的地方,近处听说陶潜开了三径,料想扬雄准备寄住一室,篱笆边的菊花在烟雾和露水中愁苦,竹林中的泉声伴着他寂寥的情怀,幽静的树荫常使白日变得暗淡,清辉洒满我的衣襟。
释义
这首诗是写诗人去寻访友人陆羽不遇的情况,首联写陆羽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通过“野径入桑榆”点出;颔联写友人不在,门庭冷落,“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寄一区”,这两句是推测的话,意思是:最近听说陶潜开了三径,这里应该是仿照陶潜的例证,陶潜对陆羽来说,是为同调的,陆羽自然也有小园可居,所以再用扬雄事来比拟,扬雄,字子云,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早年丧父,家贫而好学,博览群书,口吃不能疾言,但善属文,尤好辞赋,此处用扬雄事,是说陆羽也有扬雄一般的逸才,借以赞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写遍访友人陆羽不遇,却勾画出幽静闲逸、清新宜人的隐居环境,抒写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的前四句写陆羽迁居后的郊外景象,后四句写陆羽的幽居生活,全诗前后映衬,清幽淡雅,别有情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营造出一种恬静淡泊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皎然与陆羽的深厚友谊有关,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圣”,他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并著有《茶经》一书,皎然与陆羽交往密切,两人经常一起品茶论诗,探讨茶道,这首诗可能是皎然在寻访陆羽不遇时,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描绘陆羽隐居生活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皎然对陆羽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