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中
唐·李商隐
只将沧海对桑田,与物微茫终古闲。
若向灵峰寻胜境,不须惆怅碧云间。
未应便障西风扇,只恐先移北山檄。
莫向孤舟听夜雨,此身元是卧云人。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著称,其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表达复杂微妙的情感。
译文
我只将沧海与桑田的变迁相对照,与世间万物保持着一种微茫而永恒的闲适,如果想要去灵峰寻找那胜景,就不必在碧云之间惆怅徘徊,西来的凉风还未到应被阻挡的时候,却只怕先收到了北山征召的檄文,不要在孤舟上聆听那夜雨的声音,我本来就是一个卧云而眠的隐士啊。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迁和人生境遇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以沧海桑田的变迁来比喻人生的无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颔联则通过寻找胜境和不必惆怅的表述,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心境,颈联中的“未应便障西风扇,只恐先移北山檄”则暗示了诗人对仕途的忧虑和不安,担心被征召入仕而打破现有的宁静生活,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坚守。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的变迁,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颈联中的“未应便障西风扇,只恐先移北山檄”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忧虑和不安,也暗示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坚守和执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他一生历经坎坷,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多次被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生境遇的变迁,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现实背景对诗人心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