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持节发仓廪,到处卖刀收茧栗。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前年持节发仓廪,到处卖刀收茧栗。

犹恐巢中雏冻死,不辞羸病卧霜雪。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绅,唐代诗人、官员,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他早年家境贫寒,后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曾任过刺史、节度使等职,晚年官至宰相,李绅的诗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农民疾苦著称,其《悯农二首》尤为流传广泛,深受后人赞誉。

译文

前两句(非关键词句,但为完整性提供):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正午时分,农民还在为禾苗除草,汗水滴入禾苗下的泥土中。

谁知道我们盘中的食物,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呢?

关键词句译文:

前年我拿着符节去开仓赈粮,到处收购农民手中的刀和未成熟的茧栗(象征农民的生活资料)。

我还担心巢中的幼雏会被冻死,因此不顾自己瘦弱多病的身体,冒着霜雪严寒去劳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动却难以维持生计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特别是“前年持节发仓廪,到处卖刀收茧栗”两句,揭示了官府在灾荒年间虽然开仓放粮,但往往以低价收购农民的生活必需品,使得农民即使得到救济也难以摆脱困境。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诗人通过“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与“农夫皆饿死”的强烈反差,以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细腻刻画,深刻揭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微薄,而“前年持节发仓廪,到处卖刀收茧栗”等句,则进一步揭露了官府在救灾过程中的剥削行为,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李绅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诗人本人虽然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步入仕途,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在创作这首诗时,李绅可能正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才写下了这首充满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李绅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