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秋思二首·其二

唐·沈佺期

碧窗斜月蔼深晖,悉听寒螀泪沾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铜壶滴尽银灯灭,纱窗暗透斜月微。

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中书舍人,转太子少詹事,曾因谄附张易之,流放驩州,后复入朝,官终太子少保。

作者简介

沈佺期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对唐代律诗的发展定型有着重要影响,沈佺期的诗多应制之作,但也有一些较好的边塞诗和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他的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词采华美,但内容较为贫乏,思想性不高。

译文

深夜里,碧窗斜照着一抹淡淡的月光,我忧愁地听着秋虫的鸣叫,泪水沾湿了衣裳,在梦中,我清晰地看到了边关要塞,却不知道该走哪条路才能到达那遥远的金微山,铜壶里的水已经滴尽,银灯也已熄灭,纱窗外透进微弱的月光,江面上空荡荡的,月亮升起,人声已绝,夜深了,我更加请求你再弹奏一曲文王的琴曲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处的孤寂与忧愁,以及对远方的思念,前两句通过“碧窗斜月”和“寒螀”(秋虫)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因思念而泪湿衣裳,后两句则通过“铜壶滴尽”、“银灯灭”和“斜月微”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深夜的寂静与孤独,而“江空月出人响绝”更是将这种孤寂推向了极致,诗人以“夜阑更请弹文王”作结,表达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营造氛围,如“碧窗斜月”、“寒螀”、“铜壶滴尽”等,这些意象不仅富有画面感,而且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既直接又含蓄,如“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思念,而“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则通过音乐来寄托情感,显得更为含蓄而深沉,这首诗在音韵上也十分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沈佺期被流放或仕途不顺的时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身处异乡,远离亲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忧愁,他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远方的思念和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深夜的寂静中,诗人通过音乐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丝慰藉和力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