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空堂独坐
唐·白居易
孰视空堂竟不言,故应知我未天全。
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偏。
暗识啼鸟面,闲开种柳泉。
南檐日午书声散,闲卷窗帘对晚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
译文
静静地凝视着空旷的厅堂,我竟然无言以对,想必你也应该明白,我尚未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因为病痛缠身,我深知夜晚的漫长;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更加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在昏暗中我能辨认出啼叫的鸟儿的面孔,闲暇时我会打开种植柳树旁的泉水,南边的屋檐下,正午时分读书的声音已经散去,我悠闲地卷起窗帘,面对着傍晚的烟雾。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空堂中独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病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孰视空堂竟不言”表达了自己面对空旷厅堂的沉思与无言,而“故应知我未天全”则透露出诗人对自我境界的清醒认识,后几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他对自然环境的敏感与热爱。
赏析
这首诗以空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诗人通过“孰视空堂竟不言”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在面对空旷环境时的无言与沉思,这种无言并非沉默,而是一种深沉的思考与自我反省,而“故应知我未天全”则透露出诗人对自我境界的清醒认识,他明白自己尚未达到完美的境界,这种自我认知体现了诗人的谦逊与自省。
后几句则通过描绘诗人的日常生活状态,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病多知夜永”表达了自己因病痛而感受到的夜晚的漫长,这种感受不仅体现了诗人身体上的痛苦,更透露出他精神上的孤独与无助,而“年长觉秋偏”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感受到秋天的凄凉与萧瑟,这种感受与诗人的年龄增长和人生经历紧密相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孤独,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空堂中独坐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病痛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境界的清醒认识和对自然环境的敏感与热爱,在晚年的生活中,白居易或许更加珍惜与自然环境的亲近,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来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