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孤云锡杖
唐·皎然
孤云出岫岂求伴,锡杖凌空自要飞。
野寺路迷芳草合,水亭人静鸟声微。
禅心已入菩提境,世事空遗贝叶机。
回首故山何处是,归心日夜逐春晖。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诗名甚高,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理禅意,风格清丽闲淡,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
译文
孤云从山峦间飘出,哪里是在寻求伴侣?锡杖高举,仿佛要凌空飞去,野外的寺庙隐藏在茂密的芳草之中,道路迷失;水边的亭子寂静无人,只有微弱的鸟鸣声,禅心已经融入了菩提的境界,世俗之事只留下贝叶经上的文字,回头望向故乡的山峦,不知在何方?归心似箭,日夜追逐着春天的光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云、锡杖、野寺、水亭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禅意的心境,孤云出岫、锡杖凌空,象征着诗人不受世俗羁绊、自在逍遥的精神状态;野寺路迷、水亭人静,则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与诗人的禅心相呼应。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禅学修养和超脱的人生境界,首联“孤云出岫岂求伴,锡杖凌空自要飞”以孤云和锡杖为喻,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追求自由的情怀,颔联“野寺路迷芳草合,水亭人静鸟声微”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进一步渲染了静谧、清幽的氛围,为下文的禅意表达做了铺垫,颈联“禅心已入菩提境,世事空遗贝叶机”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禅心已入化境,对世俗之事已无所挂念,尾联“回首故山何处是,归心日夜逐春晖”则以归心似箭的情感收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皎然游历四方、参禅悟道的过程中,作为一位诗僧,皎然一生致力于佛学和诗歌的创作,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禅意和人生哲理,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禅意的内心世界,在游历四方的过程中,皎然可能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感悟,这些经历都化作了他诗歌中的灵感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