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谁复继夷齐,凛凛霜筠此斗奇。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竹

朝代:宋

作者:谢枋得

雪压竹枝低,低欲沾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附加句:千年谁复继夷齐,凛凛霜筠此斗奇。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千年谁复继夷齐,凛凛霜筠此斗奇”并非完整出自谢枋得的某一首诗,但为便于解析,我将此句融入对整体诗意的理解中,并假设其为该诗人对竹之精神的一种延伸表达。)

作者简介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他一生致力于抗元斗争,失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军俘虏,坚贞不屈,最终被杀,谢枋得的诗文多抒发爱国之情,风格慷慨激昂,悲壮沉郁。

译文

大雪压低了竹枝,几乎要贴近地面,仿佛要沾到泥土上,但一旦红日升起,冰雪消融,竹子便又挺拔向上,与天空等高,千年以来,还有谁能像古代的伯夷、叔齐那样保持高洁不屈的节操呢?只有这凛然不屈的霜竹,在此展现着它的奇特与坚韧。

释义

此诗以竹为喻,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精神的赞美,前两句通过雪压竹枝、红日初升的对比,展现了竹子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终能恢复挺拔的姿态,象征着人在困境中应保持坚韧和希望,后两句(附加句)则借古喻今,以伯夷、叔齐的高洁为榜样,赞美竹子(也暗指具有竹之精神的人)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而高尚的品格。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寓含了深刻的哲理和道德寓意,诗人以雪压竹枝的艰难处境,比喻人生中的挫折与困境,而红日出升、竹子复挺,则象征着希望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附加句更是将竹子的精神升华到了历史的高度,与古代贤士的高洁情操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竹之精神的深远意义,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也是对人性光辉的颂扬。

创作背景

谢枋得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外有蒙古入侵,内有政治腐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作为一位爱国诗人,谢枋得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危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赞美竹子的坚韧与高洁,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坚守节操、不屈不挠的决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