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小村

宋·晁补之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柳孤松箫鼓地,一庭秋色对黄昏。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词人,他自幼聪敏好学,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晁补之的诗风清新自然,词作则情感真挚,多抒发个人情怀与人生感悟,他的作品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群山环绕,水流几乎要侵入家门,我身处淮南最偏远的村落之中,这里仿佛是五柳先生(陶渊明)笔下的孤松之地,箫鼓声稀,只有满庭秋色与黄昏相对。

释义

首句“乱山环合水侵门”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偏远与闭塞,群山环绕,水流逼近家门,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次句“身在淮南尽处村”点明地点,诗人身处淮南最偏远的村落,进一步强调了其孤独与远离尘嚣的状态,后两句则通过“五柳孤松箫鼓地”的典故,暗指此处虽偏远却也有文人雅士的清幽之境,而“一庭秋色对黄昏”则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面对秋色黄昏时的孤寂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偏远村落的秋日黄昏图景,诗人通过“乱山”、“水侵门”等意象,生动地刻画了环境的闭塞与孤寂;而“五柳孤松”的典故,则赋予了这片荒凉之地以文人雅趣,使得整首诗在孤寂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与淡泊,末句“一庭秋色对黄昏”更是以景结情,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慨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余味悠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晁补之被贬谪或隐居期间,在宋代,文人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偏远地区的情况屡见不鲜,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也可能因政治风波而遭遇贬谪,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身处淮南偏远村落的孤寂生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超脱与淡泊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与追求,在宋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