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的解释

风云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秋夜

唐·刘长卿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

孤馆无人夜如水,空庭叶落月华明。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后因避乱流寓江南一带,晚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含蓄深沉,被誉为“五言长城”。

译文

佛前的灯火渐渐暗淡,饥饿的老鼠开始出没;突然间,山间的雨倾盆而下,修长的竹子在风中发出阵阵鸣响,孤寂的客栈里空无一人,夜晚静谧得如同流水一般;空旷的庭院中落叶纷飞,月光皎洁明亮。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居秋夜的静谧与孤寂,首句“佛灯渐暗饥鼠出”通过佛灯暗淡和饥鼠活动的细节,营造出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次句“山雨忽来修竹鸣”则以山雨的突然降临和竹子的鸣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感,后两句“孤馆无人夜如水,空庭叶落月华明”则通过孤馆无人、夜静如水、空庭叶落、月光皎洁的描写,将山居秋夜的静谧与孤寂推向高潮。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秋夜的景象,通过佛灯、饥鼠、山雨、修竹、孤馆、空庭、落叶、月光等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以景寓情,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寓于景物之中,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长卿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江南一带,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山居秋夜》,以表达自己对仕途坎坷、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孤寂、冷清氛围,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不顺时,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一种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