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宋·辛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作者及朝代
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想当年春风得意,如同芳草天天得到阳光的照耀,春风的吹拂,拔山扛鼎的项羽力尽而悲歌,虞姬喝罢酒拔剑自刎,项羽从此又能怎么样呢?
人们不能理解项羽的赤诚和痛苦,只贪看他如同青青芳草般优美的舞姿,突然她收起舞袖,端庄地站立在那里,试问离别以来有多少愁苦,春江之水万斛也衡量不尽啊!
释义
这首词通过咏叹虞美人草,抒发对项羽的同情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屈辱求和的愤慨,词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将项羽的英勇、悲壮与虞美人的深情、哀怨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和爱国情怀。
赏析
这首词以虞美人草为题,实际上是在咏叹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以及项羽的悲壮命运,词中“当年得意如芳草”一句,用芳草比喻项羽当年的春风得意,形象生动;“拔山力尽忽悲歌”一句,则直接描绘了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英勇与悲壮,下片“人间不识精诚苦”一句,批判了世人对于项羽的误解和忽视,而“试问别来愁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一句,则以春江之水无法衡量愁苦之深,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和虞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哀悼,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艺术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辛弃疾本人也多次上书请求北伐,但均未得到采纳,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通过咏叹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故事,以及项羽的悲壮命运,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于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