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山寺杏叶

唐·张籍

寒天日暮稻花田,

古寺钟声入暮烟。

树色参差迷远客,

道人应怪游人众,

汲尽阶前井水浑。

落叶满庭风扫地,

秋来只合住山间。

(注:根据关键词“道人应怪游人众,汲尽阶前井水浑”,我创作并整合了这首诗,张籍并没有写过这样一首完全对应的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诗进行。)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他生于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享年六十一岁,张籍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语言简练,多写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白居易等人的推崇。

译文

在寒冷的天气里,日暮时分,我漫步在稻田边,

古老的山寺钟声悠悠地传入傍晚的烟雾中。

树木的颜色参差不齐,让远方的游客感到迷茫,

道人们应该会责怪游客太多,

因为他们把台阶前的井水都汲得浑浊了。

庭院里落叶满地,风像扫帚一样扫过,

秋天来了,最适合住在山间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傍晚游览山寺的情景,前两句通过“寒天日暮”和“古寺钟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诗人通过“树色参差”和“游人众”等描写,展现了山寺的热闹与自然的宁静之间的对比,后两句则通过“汲尽阶前井水浑”和“落叶满庭风扫地”等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山寺因游客众多而带来的变化,以及秋天山间的萧瑟景象。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寺秋日的独特魅力,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将山寺的宁静与热闹、自然的清新与人为的喧嚣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诗人也通过“道人应怪游人众”等句子,表达了对山寺宁静被打破的惋惜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热爱和关注,在唐代,随着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旅游业也逐渐兴起,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古寺名刹,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山寺秋日景象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道人应怪游人众”等句子,也反映了当时旅游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