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147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刘沧的《经炀帝行宫》,全诗原文如下:

经炀帝行宫

唐 刘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

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

作者简介

刘沧,字蕴灵,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以七言律诗见长,多抒发怀古伤今之情,风格苍劲悲凉,意境深远,刘沧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这里曾经是皇帝车驾经过的地方,如今浮云流水都已不知去向,南国的美人已经香消玉殒,她们的怨恨随着东风融入了漫山遍野的芳草之中,宫殿前只剩下残败的柳树和空落的露珠,夕阳下的河川上弥漫着浩渺的烟波,天空仿佛包围着古老的越地,一直延伸到云端尽头,潮水涌上孤独的城池,在月光的映照下缓缓回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炀帝行宫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对隋朝灭亡的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沉思,诗中“香销南国美人尽”一句,暗指炀帝荒淫无度导致国家衰败;“怨入东风芳草多”则借芳草之多象征人民心中的怨恨之深,而“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两句,则以壮丽的自然景观映衬出行宫的孤寂与凄凉,进一步加深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诗人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如“香销南国美人尽”中的“美人”象征国家的繁荣与美好,“怨入东风芳草多”中的“芳草”则隐喻人民的怨恨与不满,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象时也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如“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两句,既写出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辽阔,又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绪。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沧在游历炀帝行宫时所作,炀帝行宫是隋朝皇帝杨广在江南地区修建的一座宫殿,后来随着隋朝的灭亡而逐渐荒废,刘沧在游览这座宫殿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了隋朝的历史和炀帝的荒淫无度,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与沉思的诗歌,通过这首诗,刘沧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