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竹枝词九首·其四
唐·刘禹锡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久客厌虏馔,
呼儿问豉椒。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多抒发豪情壮志,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太阳升起三竿高,春天的雾气已经消散,
江岸边停泊着蜀地客人的小船。
让我寄给远方的丈夫一封信,
告诉他我在这里做客久了,厌倦了北方的食物,
呼唤儿子来问问家里有没有豆豉和花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蜀地客人在异乡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家乡食物的思念之情,诗中“久客厌虏馔”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当时称为“虏地”)食物的厌倦,而“呼儿问豉椒”则是对家乡(蜀地)特色食物的怀念。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蜀地客人在异乡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通过对比北方和蜀地的食物,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异乡生活的无奈和厌倦,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刘禹锡在唐代中期曾一度被贬谪到偏远地区,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贬谪期间所作,在异乡的生活中,诗人对家乡的食物和亲人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竹枝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唐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需要注意的是,“久客厌虏馔”中的“虏”字,在唐代可能带有一定的地域歧视色彩,但在这里主要是用来指代北方的食物,而非对北方人的贬低,在解读这首诗时,我们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避免过度解读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