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陈宜中
宋·林景熙
曾随天子幸平凉,归到江南事可伤。
草地空留行殿影,海云惟见衮龙光。
趋时肯负平生志,有子还应不死同。
千古斜阳陵谷变,石麟埋没近山冈。
作者及朝代
作者:林景熙,字德暘,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
朝代:南宋末年至元初。
作者简介
林景熙是南宋末年至元初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以诗文著称于世,他生于南宋末年,历经战乱,对国家的兴亡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慨,他的作品多抒发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情感真挚,风格沉郁悲壮,林景熙在元初虽未出仕,但以其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在后世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曾经跟随天子巡幸平凉,归来江南却遭遇国破家亡的悲伤,草地上空留着当年行宫的影子,海云间只能见到天子衮衣上的龙光,趋炎附势怎敢辜负平生的志向,有子孙在或许还能不死而同葬,千古以来斜阳下的陵墓山谷变迁,石麒麟埋没在附近的山冈之上。
释义
这首诗是林景熙为悼念南宋末年重臣陈宜中所作,诗中回顾了陈宜中跟随宋恭帝北狩的往事,以及他归来后面对国家灭亡的无奈与悲伤,通过描绘行宫遗迹和海云龙光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陈宜中忠诚与志向的肯定,也透露出对世事变迁、陵谷易位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真挚,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忠臣的敬仰,首联和颔联通过描绘历史场景和遗物,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颈联则通过反问和肯定,突出了陈宜中的忠诚和志向;尾联则以斜阳陵谷和石麟埋没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忠臣的缅怀,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灭亡后,林景熙作为南宋遗民,对故国有着深深的怀念和眷恋,陈宜中是南宋末年的重臣,曾跟随宋恭帝北狩,后返回江南继续抗元,随着南宋的灭亡,陈宜中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林景熙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陈宜中的敬仰和缅怀,也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在元初的动荡时期,这首诗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