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向炭翁买炭。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少,但是心里担忧炭的价格便宜,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辙,牛累了,人也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老翁抱着潮湿的半捆柴火,伴着披盖的旧衣被,在日暮时分敲着人家的大门,却无处换取温饱,这时,皇宫里的两个太监和手下的人马来了,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太监们把半匹红绢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释义
“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这两句诗描绘了卖炭翁在日暮时分,抱着潮湿的半捆柴火,披着旧衣被,敲着人家的大门,却无处换取温饱的凄凉景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面对权贵时的无奈与无助。
赏析
这首诗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诗人以卖炭翁的口吻,叙述了他伐薪烧炭、驾车卖炭的辛苦和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两句,更是将卖炭翁的困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感同情,诗人也通过太监的蛮横无理,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初年(806年),当时白居易正在长安任左拾遗,他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和宫廷的腐败,心中充满了愤慨和同情,他写下了这首《卖炭翁》,以表达自己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展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