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通贤家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喜见通贤家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唐朝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居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时问起姓来惊觉认识,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分别以来有多少事情难以说清,说完后已经黄昏,寺里敲起了暮钟。

高兴地看到你是通儒达贤之家子弟,你说在县里做官少了很多俗事纷扰。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外弟(表弟)在战乱后重逢的喜悦心情,以及彼此间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诗中通过“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久别重逢的激动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与外弟重逢的喜悦和对彼此生活的关切,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直接点明了重逢的背景和时间的跨度,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了重逢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表弟的深厚感情,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则通过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烘托,进一步渲染了重逢的感慨和不舍,尾联“喜见通贤家子弟,自言得邑少风尘”则是对表弟的赞美和对其未来生活的祝愿,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表弟能够远离战乱、过上安定生活的欣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李益在历经战乱流离后,与外弟重逢于某地,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