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的解释

梦梦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

翅薄风高力不胜,频遭雨露未成蝇。

(注:“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罗隐的某一首完整流传下来的诗作中,可能是后人对罗隐咏蜂题材诗歌的意象或意境的提炼与再创作,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将这两句融入了一个虚构的“咏蜂”诗中,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真正的罗隐咏蜂诗以首四句流传最广,故以下解析将主要基于罗隐的真实作品及其背景,同时尝试对虚构部分进行合理阐发。)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针对虚构部分)

不论是在平坦的地面还是陡峭的山尖,蜜蜂都辛勤地采集着花蜜,享受着大自然的风光,但当它们采集到足够的盐分(此处借指生活的艰辛),身体已变得如同干瘪的腊肉;即使最终得到了甜美的蜂蜜,心中却仍怀疑这是否是对它们辛劳的一种轻微惩罚,翅膀轻薄,难以抵御高风,频繁遭遇风雨,却仍未能像苍蝇那样轻易逃脱生活的苦难。

释义

这两句诗通过蜜蜂的辛劳与所得的不对等,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逢盐成枯腊,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得蜜疑薄刑,则表达了即使有所收获,也难以摆脱内心的不安与怀疑,整体上传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

赏析

罗隐的咏蜂诗,以蜜蜂为喻,生动描绘了劳动者的艰辛与不公,虚构部分“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更是将蜜蜂的辛劳与内心的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蜜蜂的遭遇与人的命运相联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诗人自身也经历了多次科举不第的挫折,对社会的黑暗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隐创作了一系列以咏物为题材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生物,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虚构的“逢盐久已成枯腊,得蜜犹疑是薄刑”两句,正是诗人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