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著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的释义

风云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广陵吊张祜

宋·苏轼

欲吊文章太守家,江风拂面水云斜。

前村月落一鸡鸣,半树梅花数点鸦。

欲访西来意未阑,广陵初见一樽前。

如何遗老偏知我,却著衲衣归玉局,

自疑身是五通仙。

(注:此诗为后人辑录,可能非苏轼完整原诗,却著衲衣归玉局,自疑身是五通仙”两句为关键句,常被单独引用,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以这两句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假想的“过广陵吊张祜”的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文学作品广泛涉及诗、词、文、赋、书、画等多个领域,风格多样,才情横溢,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政治上,他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其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深受后人敬仰。

译文

想要凭吊这位文采斐然的太守之家,江风轻拂面庞,水云之间景色斜斜,前方村庄月已落,一声鸡鸣响起,半树梅花上点缀着几点乌鸦,想要探寻西方传来的佛法深意还未尽兴,初次在广陵与友人相聚于酒樽之前,为何这位遗老偏偏如此了解我呢?他穿着衲衣回到玉局观,自己怀疑是否已经成了五通仙。

(注:由于原诗可能非完整,译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情境。)

释义

却著衲衣归玉局:穿着衲衣(补丁衣,象征简朴或修行者的服饰)回到玉局观(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

自疑身是五通仙:自己怀疑自己是否已经成了五通仙(传说中能通神、通鬼、通人、通天、通地的仙人)。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苏轼晚年归隐生活的闲适与超脱,穿着衲衣回到玉局观,不仅体现了他的简朴生活态度,也暗含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而“自疑身是五通仙”一句,则更是以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体悟和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同时,也透露出苏轼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假想的“过广陵吊张祜”并非苏轼的真实作品,但我们可以根据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至偏远地区,在晚年,他逐渐转向佛道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两句诗可能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自己归隐生活的写照和对人生境界的感悟,广陵(今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常成为文人墨客凭吊历史、抒发情感的对象,这首诗虽为假想之作,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苏轼晚年的心境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