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门巷萧条长绿芜,故人容鬓各相疏。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居。
贫病闲居久,亲朋见面疏。
老去独收人所弃,悠哉时到物之初。
风枝惊宿鸟,露草覆秋虫。
窗下孤灯照残书,门前万竹长新篁。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民生活、自然景物等多个方面,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门巷里长满了荒芜的绿草,老朋友们的容颜和鬓发都已变得陌生,四邻之中有什么呢?只有一两个年老寡居的人,因为贫病我已经闲居了很久,亲朋好友也渐渐地疏远了我,年老之后,我只收留那些被世人所遗弃的东西,悠闲地时常回到事物的起点去探寻,风吹动树枝惊动了栖息的鸟儿,露水滋润着秋草覆盖了小虫,窗下孤灯照亮着残破的书籍,门前万竿竹子长出了新的竹笋。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闲居时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中通过描绘门巷的萧条、故人的疏远、贫病的困扰等,展现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孤寂与落寞,诗人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收留被世人遗弃的东西,时常回到事物的起点去探寻,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中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感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老去独收人所弃,悠哉时到物之初”这一联,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豁达态度,他并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和物质的得失,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变故,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使得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独树一帜,具有深远的艺术魅力和思想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闲居的日子里,他通过观察和思考生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诗歌风格,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自己的闲居生活和心境变化,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豁达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晚期士人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变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