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老松
唐·白居易
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
空将翳日云埋根,未得生云干凌空。
我爱此老树苍劲,扶疏不入画家工。
凉天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衰草蓬。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尤其是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可怜那堂堂正正的十八公老松,到老也没有机会进入明光宫(象征朝廷或权贵之地),它只能将遮蔽日光的云朵埋入根底,未能生长出高耸入云的枝干,我喜爱这棵老松树,它苍劲有力,枝叶扶疏,那种自然之美是画家难以描绘的,在凉爽的八月,我走在萧关道上,北风吹断了衰草和蓬草,更显得这棵老松的坚韧不拔。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棵老松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老松树虽然未能进入象征权贵的明光宫,但它依然坚韧地生长,展现出自己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对比老松与画家的描绘,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真实与质朴,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老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地位,象征着那些被埋没的人才和英雄。
赏析
这首诗以老松树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诗中“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老松未能得到应有地位的同情,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忽视,而“我爱此老树苍劲,扶疏不入画家工”一句,则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真实与质朴,以及诗人对老松坚韧精神的喜爱和赞美,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个人的遭遇和当时社会的现实有关,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和排挤,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中的老松树形象,可能正是诗人自己或当时社会中那些被埋没的人才和英雄的写照,通过描绘老松树的坚韧和苍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