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自知醉耳爱松风,

会拣霜林结茅舍。

半卷疏帘看鹤舞,

一窗明月听猿啼。

作者及朝代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佛理禅趣为主要内容,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

作者简介

皎然一生崇佛好茶,与茶圣陆羽交往甚密,常品茗论诗,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生活,表现了一种闲适淡泊、超然物外的情怀,他也善于将佛理融入诗中,使诗歌具有一种空灵深邃的意境,皎然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我深知自己醉心于松涛之声,

于是选择在那霜染的树林中搭建茅屋。

半卷着稀疏的帘子观赏白鹤翩翩起舞,

透过窗户,明月之下聆听猿猴的啼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选择在山林中隐居生活的情景,首句“自知醉耳爱松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声的热爱,特别是松涛之声,让他陶醉其中,次句“会拣霜林结茅舍”则进一步说明了他为了追寻这种自然之美,特意在霜染的树林中搭建茅屋,以便更好地亲近自然,后两句“半卷疏帘看鹤舞,一窗明月听猿啼”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惬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居图景,诗人通过“松风”、“霜林”、“鹤舞”、“猿啼”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氛围,诗人也通过“自知醉耳”、“会拣”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自觉选择和热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创作背景

皎然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皎然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这首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写照,通过描绘山居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个性自由、崇尚自然之美的时代风尚。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