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独酌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孤灯寂寂夜萧萧,冷月娟娟影恰恰。
心事无端成浩叹,才情有限付空花。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斜。
作者简介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袁枚过上了吟咏诗文、著书立说的生活,他在文学上主张“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译文
独自吟诵着清新的诗句,还自己应和着,白酒已经喝尽,谁又能借给我一些呢?孤独的灯火在寂静的夜晚里闪烁,清冷的月光下,影子恰好与景物相称,心中无端生出许多感慨,才情有限,只能付诸于虚幻的花朵,何时才能回到青山之外,那里月光洒满,松风小径自行倾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饮酒、吟诗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首联写诗人独自吟诵诗句,却无人应和,白酒已尽,更添孤独之感;颔联通过“孤灯”与“冷月”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冷清;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才情有限,难以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独酌”为题,通过描绘诗人独自饮酒、吟诗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孤灯”、“冷月”等,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相呼应,诗人还通过“清诗独吟还自和”等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以及无人理解的苦闷,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袁枚辞官归隐之后,过着闲居生活时,在官场失意后,袁枚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吟咏诗文、著书立说的生活,尽管他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才情,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感到孤独与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自己独自饮酒、吟诗的情景,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