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的解释

生辉127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的诗句,实际上出自南朝宋时期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十三》,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拟行路难·其十三》

南朝宋·鲍照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长怀。

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

隐琴拂涕不忍去,回坐愁城泪如海。

作者及朝代

作者:鲍照

朝代:南朝宋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文学家、诗人,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诗文辞藻华丽,风格奔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鲍照的作品多抒发个人遭遇的不幸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春天的燕子参差不齐地飞翔,风儿吹散了梅花,我拉开窗帘,面对眼前的景色,心中充满了长长的思绪,白云高高地在天空中飘荡,无法呼唤它下来;明月又怎会愿意停留在庭院的一角呢?我收起琴,擦拭着眼泪,不忍心离去,回到座位上,愁绪如城,泪水像海一样汹涌。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白云和明月象征着高远和不可触及的美好,而诗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把握这些美好,只能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愁苦,隐琴拂涕、回坐愁城等动作和场景,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悲伤情绪。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借物抒情,通过描绘春天的燕子、风儿、白云和明月等自然景象,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诗人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高远美好的白云和明月与自己无法把握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诗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刻画,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和感人。

创作背景

鲍照生活在南朝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的时代,他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却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和赏识,这种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挫折,使鲍照深感无奈和愁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命运的抗争。

《拟行路难·其十三》是一首充满愁苦和无奈的诗歌,它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展现了鲍照作为南朝宋时期杰出文学家的才华和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