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
:《黄杨谣》
朝代:清代
作者:李渔
原文:
黄杨生山中,岁岁长一寸。
遇闰却退三,艰辛历万春。
匠人偶顾之,叹此材难任。
不如松柏青,岁岁凌霜雪。
作者简介
李渔(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号觉世稗官、笠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全集》等。
译文
黄杨木生长在山中,每年只长一寸。
遇到闰年却会退三寸,历经万春艰辛。
匠人偶尔看到它,感叹这材质难以担当重任。
不如松柏常青,岁岁凌霜傲雪。
释义
“黄杨岁长一寸,遇闰退三寸”是民间传说,意指黄杨木生长缓慢,且遇闰年会退缩,诗中以此比喻黄杨木的坚韧与不易,同时与松柏的常青形成对比,突出松柏的坚韧不拔。
赏析
这首诗以黄杨木为题材,通过对其生长特性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黄杨木生长缓慢,甚至遇闰年会退缩,但正是这种艰辛,让它历经万春而不倒,匠人却因其生长缓慢而认为它材质不佳,不如松柏常青,这里,作者借黄杨木与松柏的对比,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眼光的批判。
创作背景
李渔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社会变革剧烈,个人命运多舛,他一生著述丰富,对文学、戏剧、美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个时期,面对社会变迁和个人遭遇,有感而发,借黄杨木的生长特性,表达自己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和对世俗眼光的批判,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是根据您的要求创作的古诗及其解析,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作品,而是根据您的关键词和要求创作的,在引用或传播时,请务必注明其为虚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