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奢靡吟
唐·白居易
膏明兰臭俱自焚,象牙翠羽戕其身。
贵豪待此未足道,闾阎为此宁免贫。
自古骄奢易亡国,从来纨绔少伟人。
谁能坐此蓬莱阁,不念禾黍生野田。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作品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的热爱,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明亮的油脂和芬芳的兰花都会因燃烧而毁灭,象牙和翠羽也会因过度追求而伤害自身,富贵之人对此或许不以为意,但普通百姓若如此怎能不陷入贫困?自古以来,骄奢淫逸容易导致国家灭亡,纨绔子弟中很少有伟大的人物,谁能坐在蓬莱阁这样的仙境中,却不思念田野里生长的庄稼和百姓的疾苦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膏明(明亮的油脂)、兰臭(芬芳的兰花)、象牙和翠羽等珍贵物品的命运,揭示了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奢华生活的危害,诗人指出,无论是富贵之人还是普通百姓,若沉迷于奢华之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诗人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认为骄奢淫逸是导致国家灭亡和人才匮乏的重要原因。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奢华生活的危害,诗人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诗人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精神,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白居易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白居易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疾苦,他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旨在提醒人们警惕奢华生活的危害,珍惜眼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