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论诗三十首·其四

朝代:金

作者: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律自严终失古意,学从浅入得深痕。

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诗文,诗风雄奇奔放,词风婉约柔媚;其散文创作抒情、叙事兼擅,尤工碑铭;其史学成就也很突出。

译文

一句话说得非常自然万古常新,奢华落尽之后更见真淳。

在南窗下沐浴着白日羲皇时代一样的阳光,陶渊明即使身在晋代也并未妨碍他成为高卧隐逸的古人。

诗歌的格律从严格之后最终失去了古人的真意,学习诗歌要从浅处入手才能得其精髓。

天下有多少人学习杜甫,但又有谁真正学到了他的皮(表面)与骨(精髓)呢?

释义

这首诗主要讨论了诗歌创作中的自然与真淳,以及学习古人诗歌的深浅问题,首联强调诗歌的自然与真淳,颔联以陶渊明为例,说明即使时代变迁,真正的诗人也能保持其高洁之志,颈联指出诗歌格律的严格可能导致失去古人的真意,强调学习诗歌应从浅入深,得其精髓,尾联则是对学习杜甫诗歌的感慨,指出很少有人能真正学到杜甫的精髓。

赏析

这首诗是元好问论诗绝句中的一首,体现了他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歌的自然与真淳,认为诗歌应该像陶渊明那样,即使身处乱世,也能保持其高洁之志,写出自然真淳的作品,他也指出诗歌格律的严格可能导致失去古人的真意,因此学习诗歌应从浅入深,得其精髓,尾联则是对学习杜甫诗歌的感慨,指出很少有人能真正学到杜甫的精髓,这不仅是对当时诗坛的批评,也是对自己学习诗歌的反思。

创作背景

元好问生活在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代,他作为北方文坛的领袖,对诗歌创作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是他论诗绝句中的一首,旨在探讨诗歌创作中的自然与真淳、学习古人诗歌的深浅问题,以及学习杜甫诗歌的感慨,这些思考和见解不仅反映了当时诗坛的风貌,也体现了元好问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独到见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