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的解释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

宋·李觏

禾黍日日长,我身日日老。

催科知要紧,留滞敢辞劳。

地薄收难足,天寒气易高。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觏(1009年—1059年)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李觏,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于嘉祐四年(1059年),享年五十一岁,李觏学识渊博,著书立说,集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于一身,其著作多达四十余种,五百余卷,可惜大量著述均已亡佚,今仅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译文

庄稼一天天生长,我的身体却一天天老去,官府催租逼债十分紧迫,我怎敢推辞劳苦,土地贫瘠,收成难以维持生计,天气又寒冷,我与那些达官贵人怎能同样吃饱,不明白他们为何还要贪图鸡豚等美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农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诗人以自身为例,感叹岁月流逝,身体衰老,而官府催租的压力却日益紧迫,土地贫瘠,收成微薄,难以维持生计,再加上天气寒冷,生活更加艰难,诗人对比自己与那些达官贵人的生活,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慨。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达官贵人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诗人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怀,体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和人文关怀。

在艺术上,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达官贵人的生活,突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通过反问,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不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农民生活十分艰辛,诗人李觏深感农民生活的困苦,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同情和关怀,诗人也希望通过这首诗来唤起人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关怀,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