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出自哪首诗?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庐山访隐

唐·刘沧

陶令思归久未成,远公不出但闻名。

寒烟衰草凝衰绿,落日孤城对晚晴。

野寺人来稀有客,水亭花发似逢春。

空怜鹤发归无计,半在庐山学种瓜。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一带),大中八年(854)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有诗一卷,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以及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译文

陶渊明(陶令)想要归隐田园的愿望久久未能实现,慧远法师(远公)虽然名声在外,却不再出山,寒冷的烟雾笼罩着枯萎的草木,呈现出一种衰败的绿色,夕阳下的孤城面对着傍晚的晴朗天空,山野中的寺庙人来人往稀少,几乎没有客人,水边的亭子旁花朵绽放,仿佛迎来了春天,我空自怜悯自己年岁已高,归隐无望,只好在庐山学习种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隐逸生活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无法归隐的无奈,首联提到陶渊明和慧远法师,两位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以此引出隐逸的主题,颔联和颈联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清幽,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首联以陶渊明和慧远法师为引子,点明了隐逸的主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两位隐士的敬仰和向往,颔联和颈联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庐山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清幽描绘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无法实现的遗憾,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唐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士人感到失望和无奈,纷纷寻求隐逸生活以逃避现实,刘沧作为其中的一员,可能对隐逸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实现自己的归隐愿望,只能将这份情感寄托在诗歌之中,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的美好,他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