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叹伍员

唐·胡曾

属镂无眼不识人,

楚国何曾斩无极。

一自魂消九泉下,

更无消息到江滨。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潭州湘阴(今湖南湘阴县)人,咸通十二年(871)进士,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胡曾以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诗篇著称于世,其咏史诗尤为后人所称道,诗风质朴自然,寓意深刻。

译文

属镂剑并无眼睛不能辨识忠奸,

楚国又怎会真的斩杀了忠臣伍子胥?

自从他的魂魄消逝在九泉之下,

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传到江边。

释义

“属镂无眼不识人”意指属镂剑作为杀人工具,本身并无识别善恶的能力,暗示了伍子胥被杀的悲剧是人为的冤案。“楚国何曾斩无极”中的“无极”或为“子胥”之误(因古代“无”与“子”、“极”与“胥”字形相近,易混淆),意指楚国实际上失去了一个忠臣。“一自魂消九泉下,更无消息到江滨”则表达了伍子胥死后,他的忠诚与冤屈无人知晓,也无法再为楚国效力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对伍子胥悲剧命运的描绘,批判了昏君佞臣的昏聩无知,表达了对忠臣良将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胡曾运用“属镂无眼”这一形象比喻,巧妙地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与不公,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与批判,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胡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加剧的时代,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伍子胥的吟咏,实际上是在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尤其是对那些忠而见弃、才而不用现象的深刻反思,伍子胥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以其忠诚和智慧著称,但最终却因谗言被吴王夫差赐死,其遭遇与晚唐时期许多忠臣的境遇相似,因此胡曾以此为题,寄托了自己的感慨与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