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牡丹
唐·舒元舆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风前急雨妒花时,吹破娇红嫩蕊枝。
就中一丛何所似,马瑙盘盛金缕杯。
作者及朝代
作者:舒元舆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舒元舆(约791年-835年),字升远(一作升玄、丹溪),婺州东阳(今浙江东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元和八年(813年)进士及第,初仕为太子舍人,后任监察御史里行,因直言敢谏,累迁刑部员外郎,大和四年(830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因与李训等人密谋诛杀宦官失败,被腰斩于兴安门,终年四十四岁,舒元舆工诗文,有《舒元舆集》传世。
译文
牡丹的妖艳令人心乱神迷,整个国家仿佛都陷入了狂热之中,不惜花费重金来欣赏,哪里比得上东园的桃李,默默无闻地结果,自然而然地成荫呢?风前的急雨嫉妒牡丹盛开的美好时光,吹破了它那娇红嫩蕊的枝条,就在这一片被风雨摧残的牡丹中,有一丛特别像什么呢?就像是用玛瑙盘盛着金缕编织的酒杯一样珍贵而美丽。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牡丹的妖艳与桃李的朴实,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追求浮华之风的批判,以及对真正内在价值的赞美,后两句则具体描绘了风雨中牡丹的娇美,以及其中一丛牡丹的特别之处,用“马瑙盘盛金缕杯”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其珍贵与美丽。
赏析
舒元舆的这首《牡丹》诗,以牡丹为题材,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深刻揭示了世俗社会中人们对浮华之美的盲目追求,以及诗人对这种追求的批判态度,前两句以“妖艳乱人心”和“一国如狂不惜金”的夸张描述,生动地刻画了牡丹盛开时人们狂热追求的场景,诗人笔锋一转,用桃李的默默无闻与牡丹的妖艳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真正内在价值的肯定,后两句则通过风雨中的牡丹和一丛特别美丽的牡丹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批判精神,又有审美情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舒元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与思考有关,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经济繁荣,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牡丹作为当时备受推崇的花卉之一,其妖艳之美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舒元舆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追求背后的浮躁与盲目,于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态度和对真正内在价值的追求,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舒元舆个人在政治生涯中的某种心境或感悟,以牡丹为喻,表达了自己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坚守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