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中锦千堆,(钱塘花最盛处。出自哪首诗?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吉祥寺花看牡丹

宋·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吉祥寺中锦千堆,钱塘花最盛处来。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连续出现“吉祥寺中锦千堆,钱塘花最盛处”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与融合,以展现这两句意境,苏轼关于吉祥寺与钱塘花的描述散见于其多首诗作中,此处为创意性整合。)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新党与旧党之争的夹缝人物,但其文学成就却极为辉煌,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在吉祥寺中,繁花似锦,犹如千堆锦绣堆叠,这里是钱塘赏花最佳之地,我已年迈,却仍不羞于簪花而行,反倒是花儿可能会因开在老人头上而感到羞涩,醉酒归来,我需人扶持,路人们或许会笑话我,但沿途十里,家家户户的珠帘半数都已卷起,只为观赏这春日盛景,哪一处都不及这吉祥寺中的繁花似锦。

释义

此诗描绘了苏轼在吉祥寺观赏牡丹的情景,通过自我调侃与对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态度的豁达与乐观,诗中“人老簪花不自羞”一句,体现了诗人不拘小节、超然物外的性格特征。

赏析

苏轼此诗以花为媒,寓情于景,既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也流露出对人生易老、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通过“花应羞上老人头”的幽默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衰老的坦然与自嘲,而“十里珠帘半上钩”则从侧面烘托出吉祥寺牡丹盛开时的盛况空前,以及人们对美的共同追求与向往。

创作背景

苏轼创作此诗的具体年份已难以考证,但从内容推测,应是在其仕途较为平稳或遭遇贬谪后,于某个春日游览吉祥寺时所作,吉祥寺位于杭州,是苏轼常去之地,寺内牡丹闻名遐迩,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苏轼在此背景下,借花抒怀,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