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出自哪首诗?

梦梦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榴皮题壁

唐·李商隐

至用榴皮缘底事,中书君岂不中书。

半缘修道半缘君,一纸荒唐言未尽。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解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译文

为何要用榴皮来题写墙壁呢?中书舍人(指诗人自己或泛指文人)难道就不能写出正式的文书吗?一半是因为修道(或指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一半是因为对你(指心中的爱人或理想)的思念,这一纸之上所写的荒唐之言,其实并未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

释义

首句“至用榴皮缘底事”以榴皮题壁这一不寻常的行为开篇,引发读者好奇,次句“中书君岂不中书”则借中书舍人的身份自嘲,暗含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后两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一纸荒唐言未尽”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精神追求的坚持,也有对爱情的深深思念,同时透露出一种言不尽意的遗憾。

赏析

此诗以榴皮题壁为引子,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榴皮题壁这一行为本身就显得颇为荒诞,与中书舍人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后两句则通过“半缘修道半缘君”的表述,将个人情感与人生追求相结合,既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也体现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晚唐乱世,仕途不顺,生活困顿,诗人以榴皮题壁这一行为为引子,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深深思念和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在晚唐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无疑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