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朝元阁
唐·杜甫
朝朝朝拜朝朝早,节节节闻节节高。
欲识太平全盛事,振振鵷鹭满云台。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每天清晨早早地进行朝拜,每一节(或指每一层楼阁)都传来节节升高的声音(或指名声、地位)。
要想见识太平盛世的景象,就看那云台之上,鵷鹭(比喻贤臣)振翅高飞,满布其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朝元阁的宏伟景象和朝拜的盛况,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赞美。“朝朝朝拜朝朝早”和“节节节闻节节高”两句,通过叠字和押韵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同时也形象地描绘了朝拜的频繁和楼阁的高耸。“欲识太平全盛事,振振鵷鹭满云台”两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太平盛世的景象就是贤臣满朝,国家昌盛。
赏析
这首诗以朝元阁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赞美,诗中运用了叠字、押韵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诗人还通过“鵷鹭”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贤臣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贤臣的敬仰和赞美,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有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他渴望看到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希望国家能够昌盛、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朝元阁作为当时的一个重要建筑和朝拜场所,成为了诗人表达这一愿望的载体,通过描绘朝元阁的宏伟景象和朝拜的盛况,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赞美,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贤臣的敬仰和赞美,希望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