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唐·苏颋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遍承回辇路,垂杨齐拂御沟前。
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杓回。
百僚未起宸居肃,万姓初闻晓仗开。
鸳鹭簪裾上玉阶,蓬莱宫殿对金钗。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颋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苏颋(670年-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宰相苏瑰之子,他自幼聪颖,学识渊博,进士及第后历任多职,曾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后因病辞官,苏颋擅长诗文,与宰相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对唐代文学有一定贡献。
译文
向东远望春天的景色真是可爱,更何况又遇上晴朗的日子,柳枝含着轻烟,从宫中高处可以看到南山的尽头,城头上仿佛悬挂着北斗七星,细草遍布在皇帝回宫的道路上,垂杨轻轻拂过御沟前,清晨的太阳随着皇帝的仪仗一同升起,春风不等北斗星斗柄转向东方就已到来,百官还未起床,皇帝居住的地方已十分肃穆,百姓们刚刚听到皇帝出行的仪仗已经开启,戴着鸳鸯、鹭鸟图案官帽的官员们登上玉阶,蓬莱宫殿中美女们佩戴着金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皇帝出行至望春宫的盛况,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宏大的场面描写,展现了唐朝宫廷的繁华与皇帝的威严,诗中“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杓回”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皇帝出行的壮观景象,以及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
赏析
这首诗在描写春日宫廷景象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画面感极强,诗人通过“东望望春春可怜”、“柳含烟”、“南山尽”、“北斗悬”等描写,将春天的美景与宫廷的庄严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庄重的氛围,而“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杓回”两句,更是将皇帝出行的壮观与春天的生机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颋在唐代宫廷中任职时,为应制而作,应制诗是古代宫廷中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主要用于皇帝出行、宴会等场合的应景之作,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皇帝出行至望春宫的盛况,既展现了唐朝宫廷的繁华与皇帝的威严,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对皇帝出行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也体现了苏颋作为“燕许大手笔”的文学才华和宫廷诗人的身份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