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僧斫路出门去,寒液满鼻清淋漓。出自哪首诗?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皎然

野僧斫路出门去,寒液满鼻清淋漓。

群木昼阴疑有雨,高松夜啸定无风。

空庭月色侵帘冷,长廊脚步声息微。

幽梦忽惊还自笑,此心何处是归依。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等人交往密切,诗名颇盛,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诗议》在中国诗论史上有较大影响,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野外的僧人砍开路旁的树枝出门而去,清冷的露水沾满了鼻尖,感觉清凉透骨,茂密的树木在白天投下浓重的阴影,让人误以为要下雨;高大的松树在夜晚发出呼啸声,却确定没有风在吹动,空旷的庭院中,月光侵入帘内,带来阵阵寒意;长廊上,脚步声细微得几乎听不见,突然从幽梦中惊醒,不禁自我嘲笑,这颗心究竟何处才是归宿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清幽,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寂与迷茫,首联“野僧斫路出门去,寒液满鼻清淋漓”以野僧的形象开篇,点明了山居环境的清冷与孤寂;颔联“群木昼阴疑有雨,高松夜啸定无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环境的幽静与神秘;颈联“空庭月色侵帘冷,长廊脚步声息微”则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细腻地刻画了夜晚山居的静谧与冷清;尾联“幽梦忽惊还自笑,此心何处是归依”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寻觅。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居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诗人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人生、对归宿的深刻思考,诗中“野僧”的形象,既是对山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诗人通过“野僧”的出行与归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探寻与迷茫,而“寒液满鼻清淋漓”、“空庭月色侵帘冷”等描写,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清冷与孤寂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意与哲思。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长期生活在山林之中,对山居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清晨或夜晚,独自漫步于山间小径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人生归宿的探寻与迷茫,都融入到了这首诗中,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僧们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