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却伴参寥子,无数新诗咳唾成。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与谢民师推官书

宋·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至,某启。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词,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入室则未也,使屈原见孔子,升堂入室矣,观其《离骚》之作,自比于《风》、《雅》,岂虚语哉?屈子之《骚》,犹无韵之《离骚》也,然屈子独何以为称?穷巷陋室,困于蓬蒿,无置锥之地,而《离骚》者,盖自摅其胸臆,发其愤懑,而无所于屈也,然以彼其才,虽不用于世,而其英气伟节,已自足传于后,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所示书教,词意皆到,虽老仆笔舌,不能为益,然非所敢缓也,辄录往事,庶几有补于万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名《江城子》密州出猎,聊佐欢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妨却伴参寥子,无数新诗咳唾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文学上成就极高,诗词文赋书画皆精,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人物,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此处仅翻译与关键词相关的部分)

“持节云中,何妨却伴参寥子,无数新诗咳唾成。”——手持符节,在云中奔走,不妨与参寥子(苏轼的朋友,僧人)为伴,随口吟咏,无数新诗就像咳嗽吐痰一样自然而成。

释义

持节云中:手持符节,在云中奔走,形容作者胸怀壮志,欲为国家建功立业。

何妨却伴参寥子:不妨与参寥子为伴,表达作者超脱世俗,与友人共赏自然美景,享受创作乐趣的心境。

无数新诗咳唾成:形容作者创作新诗如同呼吸般自然,才华横溢。

赏析

这句诗是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一句,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与友人共赏自然,创作新诗,通过“何妨却伴参寥子”一句,可以看出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累的高尚情操,而“无数新诗咳唾成”则形象地描绘了苏轼创作新诗的自然流畅,才华横溢,整句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是苏轼豪放词风的典型体现。

创作背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虽得赦免,但仍被朝廷视为“不安分”之人,仕途坎坷,苏轼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和地方治理,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苏轼虽身处逆境,但仍胸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同时也展现了他超脱世俗、与友人共赏自然美景的高尚情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