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至味非煎烹,是中之乐吁难名。下一句是什么?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我有至味非煎烹,是中之乐吁难名。

若道此中滋味好,何人不愿食此君。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在这片竹乡,春笋遍布山谷,山民们折下满满的春笋,早早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数量众多,所以价格很便宜,两文钱就能买到一束,把春笋放在炊甑里,和饭一起煮熟,紫色的笋壳像裂开的旧锦缎,白色的笋肉像新剖开的白玉,每天吃春笋,很长时间都不想吃肉了,长久以来作为京城洛阳的客人,这种美味常常吃不到,现在有了就尽管吃吧,别犹豫,不然南风吹过,春笋就会变成竹子,我有一种极致的美味,不是煎炒烹炸所能比的,这种乐趣真是难以言表,如果说这种滋味好的话,谁不愿意吃春笋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笋的丰富、美味以及诗人对春笋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笋从采摘到烹饪的全过程,以及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受,特别是“我有至味非煎烹,是中之乐吁难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笋独特风味的赞美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春笋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诗人以春笋为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感受,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特别是“我有至味非煎烹,是中之乐吁难名”一句,更是将诗人对春笋独特风味的赞美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推向了高潮,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谪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等地任职,在贬谪期间,白居易深入民间生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诗人对当地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春笋的美味和人们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无限赞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