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的释义

小星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玑琲,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作者简介

卢仝,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为中华茶诗中的经典之作,卢仝的诗歌风格奇特,想象丰富,语言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译文

太阳升起很高了,我还在床上睡得正浓,军中的将士敲门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他说谏议官派人送来了书信,白绢斜封着,上面还加盖了三道印章,打开信封就好像见到了谏议官的面,手阅月团茶三百片,听说新年里你入山采茶,惊动了蛰伏的昆虫,连春风也起了,皇帝为了尝鲜,百种花草都不敢先开花,皇家的风气和祥瑞暗地里滋育了珍珠美玉般的茶玑,早春又抽出了金色的嫩茶芽,采摘新鲜茶叶焙制芬芳,再封裹好,真是至精至好而且不奢华,至尊的皇帝都将茶分赐给了王公贵族,为什么偏偏我这山野人家也能得到皇帝的恩赐呢?柴门反锁着没有俗客来访,我戴着纱帽亲自煎茶品尝,碧云似的热气飘散不断,白花似的茶沫漂浮在碗面,喝第一碗喉吻就滋润了,喝第二碗就打破了孤闷的心情,喝第三碗就搜刮出我的枯肠,只有五千卷文字,喝第四碗就发轻汗,平生不平的事,都向毛孔里散发,喝第五碗就肌骨清爽,喝第六碗就通仙灵,喝第七碗就不能再喝了,只觉得两腋习习清风生起,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要乘着这清风归去,山上的群仙掌管着人间的事情,地位清高隔绝了风雨,怎么能知道亿万苍生的命运,堕落在颠沛流离中受苦!我要为谏议官向苍生发问,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们得到休养生息呢?哪里用得着魏帝的一丸仙药,只要喝尽我卢仝的七碗茶就足够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收到友人赠送的新茶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品茶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展现了茶的神奇魅力和诗人对茶的深厚情感,诗中“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茶的赞美,认为茶的功效堪比仙药,能够提神醒脑、消除烦恼。

赏析

这首诗以茶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茶的神奇魅力和诗人对茶的深厚情感,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诗人还通过品茶的过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苍生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卢仝在收到友人孟谏议寄来的新茶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卢仝一生爱茶成癖,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还展现了对茶的赞美和热爱,诗人也通过品茶的过程,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苍生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茶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