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愤诗
唐·杜牧
清议何曾挽乱亡,
至竟开门延羯寇。
始知清论误苍生,
莫再空谈误国章。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模拟作品,历史上杜牧并未写过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该模拟作品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散文也颇负盛名,尤其是《阿房宫赋》更是传世名篇。
译文
清高的议论哪里曾挽回过国家的危亡,
最终却开门迎接了外族的侵略者。
现在才明白清高的议论误导了百姓,
不要再让空洞的谈论耽误国家的治理。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上只重空谈、不重实际的清议之风的批判,首句“清议何曾挽乱亡”直接点出清议(即清高的议论、空谈)无法挽救国家的危亡;次句“至竟开门延羯寇”则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因空谈误国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外族入侵;后两句“始知清论误苍生,莫再空谈误国章”则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深化,明确指出清谈误国的危害,并呼吁人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将清议之风的危害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句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次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严重后果,增强说服力;后两句则直接点明主旨,呼吁人们警醒,整首诗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语言生动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模拟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牧晚年时期,当时唐朝已经处于衰落阶段,外族入侵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杜牧作为一位有识之士,深感国家危亡之际,社会上仍然充斥着空谈误国的风气,他深感忧虑和愤怒,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批判和警示世人,通过这首诗,杜牧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