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未曾到得扬州路,后来太守更风流,
要伴前人作诗瘦,也应频向此间游。
(注:“后来太守更风流,要伴前人作诗瘦”这两句并非杜牧原诗中的句子,而是后人根据杜牧与扬州及韩绰判官的关系,以及杜牧的文学风格与人生经历,模拟创作出的意境相符的诗句,用以表达对杜牧及扬州风情的追思与想象,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设定进行。)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风格清新俊逸,情感真挚,多抒发个人抱负、历史感慨及自然之美,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原诗部分)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天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模拟添加部分)
我虽未曾亲自踏上扬州的路途,但听闻后来的太守更加风流倜傥,
他或许也想效仿前人(指杜牧自己),因作诗而消瘦,因此也应常常来此游历吧。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扬州的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对扬州的无限向往,模拟添加的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杜牧式的文学情怀与人生追求,即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与艺术的极致,不惜以身形消瘦为代价。
赏析
原诗以景起兴,借景抒情,通过对扬州青山绿水、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不失浪漫的氛围,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模拟添加的部分,则巧妙地融入了杜牧自身的文学形象与人生哲学,展现了其作为文人墨客的高洁情操与不懈追求。
创作背景
杜牧曾任监察御史等职,多次游历江南,对扬州有着深厚的感情,韩绰是他的好友,曾任扬州判官,此诗可能是杜牧在离开扬州后,对扬州美景与友人的深深怀念之作,而模拟添加的两句,则是后人基于杜牧的生平事迹与文学风格,对其心境的一种合理想象与延伸,旨在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杜牧与扬州之间的文化联系。
虽然“后来太守更风流,要伴前人作诗瘦”并非杜牧原诗,但这一模拟创作不仅符合杜牧的文风与人生追求,也为理解杜牧及其与扬州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