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园亭继日休车马,却悔多年滞庙堂。
省吏何妨频入见,家人不用诉离肠。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园中的亭子接连几日都停放着车马,不再出行,此刻却后悔多年来自己一直滞留在朝廷之中,省里的官吏不妨常来相见,家人也不必诉说离别的愁肠,在林间用红叶烧酒取暖,在石上题诗清扫绿苔,惆怅地看着东边栏杆外的一株梨花如雪般洁白,人生又能看得几次这样清明的景色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官场生涯的反思,首句“园亭继日休车马”描绘了诗人闲居时宁静的生活场景,次句“却悔多年滞庙堂”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在朝廷中忙碌生活的后悔,后四句进一步描绘了闲居生活的美好,以及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生活为背景,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仕途的深刻思考,首联以“园亭继日休车马”与“却悔多年滞庙堂”相对照,突出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涯的厌倦,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闲居生活的细节,如林间烧酒、石上题诗等,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尾联以“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作结,既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珍惜,也隐含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人生和仕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晚年时期,白居易逐渐转向闲居生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在,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对闲居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去官场生涯的反思,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晚年时期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和感慨。